首頁 化妝新聞 在“袖珍村”里種出巨型南瓜 農學碩士打造“奇瓜異果園”

在“袖珍村”里種出巨型南瓜 農學碩士打造“奇瓜異果園”

一百五十多斤的巨型南瓜、兩米多長的蛇瓜、迷彩綠顏色的葫蘆……六月份的海風吹得人心情舒暢,唐紅玲正在她的實驗菜園子里,和一群“奇瓜異果”度過仲夏夜。這是屬于農學碩士唐紅玲的仲夏夜之夢,2017年的春天,她從北方城市一路向南,住進了與海岸線靠近的一個南方小村,成為當地一個農村合作社里的農業生產總監。

唐紅玲。受訪者供圖

一路向南,逐夢三秀山村

唐紅玲是一名85后,她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便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路向南,來到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三秀山村。從北到南,需要穿過3000余公里的公路,地形起伏變換著,忍受著北方夏季的燥熱和南方梅雨的潮濕,唐紅玲帶上簡單行裝,背包里唯一稱得上沉重的,是上學時期便堅定的農業夢想。她說:“我要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去?!?/p>

從城市到鄉村,是讓人極不適應的。唐紅玲說,她至今都記得第一次來到三秀山村的場景。換乘了好幾種交通工具,唐紅玲終于到了進村前的最后一站,她在同安五顯鎮的東海學院站前,期盼著619路公交車的出現。當天,她等了兩個小時,公交車駛過還在修建的道路,唐紅玲被顛得頭疼。

決定讓唐紅玲留下的,不是她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而是她看到了村民對發展村莊的渴望。從619路公交上下車,唐紅玲看到當地合作社里村民勞作的場景,她說:“當地村民很熱情,在農業合作社里,我能感受到人們發展鄉村的愿景和對人才的渴望?!?/p>

三秀山村位于五顯鎮北部,是一個面積只有0.39平方公里的“袖珍村”,全村人口僅有兩百余人,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盎A設施不完善的落后小村”,就是唐紅玲見到三秀山村的第一印象,她說:“也有一些人和我一起來到村里,但是不到一年,他們就離開了,最開始來到這里的時候,確實看不到發展的希望?!蓖瑫r期的幾名同伴,幾乎都離開了,唐紅玲卻逐漸適應了在三秀山村的生活,在村里開啟了農旅結合模式的探索之路。

堅守六年,打造“奇瓜異果園”

在學校鍛煉的能力和眼界,讓唐紅玲明白,農業要發展,不只是要求農民會種地?!胺N地是過去農民生存的必備技能,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種出特別?!痹谔萍t玲和當地合作社的探索下,他們決定在三秀山村走一條農旅結合的經營之路,在三秀山村內集旅行娛樂、休閑農業于一體。

如何依靠農業吸引游客,這是唐紅玲最頭疼的問題。她回憶:“我們設想了很多方案,去不同的地方做調研,最遠的一次跑到了山東壽光,那里的蔬菜大棚給了我們啟發?!陛氜D多地調研,讓唐紅玲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她想在三秀山村打造一個“奇瓜異果園”,結合自己的農學知識和技術,引進和培育特別的蔬菜品種。

“引進容易,種植才是個技術活?!碧萍t玲利用專業積累的知識,從種子經銷商那里引進了巨型南瓜、巨型蛇瓜、迷彩葫蘆等農作物品種,本以為“奇瓜異果園”的打造已經成功了一半,殊不知難題才剛剛開始。唐紅玲說:“引進的品種,會因為氣候和土地條件的不同,而表現不同,比如壽光的南瓜種子,在山東就可以輕易種出一百五十斤的巨型南瓜,在三秀村就不行?!?/p>

唐紅玲在田間觀察作物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為了種出巨型南瓜,唐紅玲在實驗田里熬了三年。她說:“我和我的團隊幾乎每天都要到田里做記錄,設置不同的條件對照,空氣濕度、光照肥料、土壤環境等,都會對最后的果實樣態有影響?!苯涍^唐紅玲團隊的反復實驗,他們終于找到了新品種“水土不服”的原因,在地里栽培出了一百五十多斤重的巨型南瓜。

在這之后,雞蛋形狀的茄子、長得像番茄的辣椒、比人還高的蛇瓜紛紛入住了“奇瓜異果園”,唐紅玲就像是現實版《灰姑娘》里的仙女教母,在三秀山村里打造了一個童話菜園。唐紅玲說:“在村子里,我們和一些學校合作,做一些農業科普、農業研學活動,把這些蔬果的新形態介紹給孩子們認識,來展現農業新的可能性?!?/p>

二人四季,除夕夜里看路燈亮起

三秀山村里的日落,能夠染紅很大一片天,不知不覺中,唐紅玲已經有六年沒有回到北方了,她在當地合作社里結識了現在的愛人,二人因為共同的志向走在一起,相互扶持。唐紅玲說:“我們一起經歷了三秀山村的變化,如果沒有我的先生和我一起,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堅守在這里?!?/p>

2020年除夕,因為前期的發展,三秀山村已經改頭換面,新年伊始,三秀山村裝上了路燈,村里的路面由水泥地變成了黑色的柏油公路,村內建設起了大廣場,基礎設施逐步跟上城市的腳步。唐紅玲和她的愛人在路燈下散步,她回憶:“以前我們只能靠著月色,現在能靠著路燈找到方向了,周圍村莊的人也會來我們村子,村民的夜生活也能豐富起來?!?/p>

三秀山村村口的面貌。受訪者供圖

路燈照亮了村子的路,也照亮了唐紅玲的心路,她說,現代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可期。在唐紅玲和團隊的探索下,三秀山村又多了一個藏有珍貴中草藥資源的“三秀百草園”,里面收集有300多種中草藥,是游客打卡觀光的熱門場所。借助三秀山村的中草藥資源優勢,唐紅玲鼓勵當地村民種植,開發出了草藥茶、藥用淮山等系列農產品,為村民增加創收。

唐紅玲表示,增加村民創收,有助于村莊人口的回流。她說:“我們村子年輕人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村里賺不到錢,如果有產業,有發展,年輕人不離開,那么村子能重新活起來?!?/p>

村民淳樸,唐紅玲早已和他們打成一片。她說:“閩南地區的茶文化氣息特別濃,對來客表示友好的方式就是請進家里去喝茶,我在這里生活,慢慢也養成了喝茶的習慣?!碧萍t玲感受著村民對于知識分子的熱情,這讓她更堅定了要將外來人才引進村莊的想法。

無形的墻,鄉村需要人才留下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碧萍t玲說,她愿意做學者和村民之間的橋梁,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明艷林應邀擔任三秀山村“職業農民導師”,率先在廈門市實施“職業農民導師制”,將秋冬季相樹種番橄欖人工種子研制及在生態景觀林相改造中應用、廈門市科技特派員山藥產學研示范基地等多個農業科研項目落戶三秀山村。

如今,三秀山村這個“袖珍村”早已改頭換面,被列入“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成功轉型為集農業種植、研發、教育培訓等多產業為一體的現代化都市農業發展村落,唐紅玲介紹,針對不同群體的科普對象,當地合作社開發了不同農業研學課程,學生體驗人數近兩萬人?!拔覀冃枰喔咚刭|農民的加入,壯大鄉村振興的隊伍?!?/p>

“一路走來,都是困難?!苯陙?,疫情的沖擊,為三秀山村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唐紅玲介紹,因為物流的影響,農產品無法遠銷,只能爛在地里。她說:“我們看著也十分心疼,這些損失是需要有當地合作社來承擔的,很多時候,眼界和地域的限制,會在農業發展的路上豎起一道無形的墻,不少懷著一腔熱血的合作社或民營企業,都是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p>

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稱王。唐紅玲說,她過去的經驗和走過的彎路,都是她堅定留在鄉村,發展現代農業的信心來源。三秀山村的路燈,能將唐紅玲的影子拉得很長,她知道,現在的三秀山村發展并不是終點,她說:“我希望未來的鄉村,有產業,有人才,能夠吸引很多人來到這里感受風光?!?/p>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本站的圖片及內容來自于網絡文章,文章和圖片的版權歸作者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刪除,站長不對所涉及的版權問題負法律責任及后果?!?a href="http://www.kisrhpde.cn/zhishi/469793.html">在“袖珍村”里種出巨型南瓜 農學碩士打造“奇瓜異果園”】本文地址:http://www.kisrhpde.cn/zhishi/469793.html
好男人社区资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