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都怎么學的?

 

看家庭條件、父母水平、父母對孩子教育程度、學校水平。

1家庭條件特別好,從小送孩子去最頂尖的學習,感覺差了再一對一補課。

2父母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可以把孩子做為關門弟子。

3父母對孩子教育程度重視,每天高壓態勢,孩子也是能成長。

但是像我家庭條件一般,還是個普通人。我另辟蹊徑,首先不能跟頂尖家庭比,我也是看完資料才知道,有錢家庭送孩子到國外參加夏令營,是為了上國外名校,因為是國外名校安排的夏令營,這是貧窮限制我的想象;其次,海淀媽媽雞娃牛蛙那種,每年幾十萬的投入,孩子從小頂尖培養,早早提前被名校特招錄取,我也是望塵莫及。再次,就算我在十八線小城市,很多好的教育資源,我也是無法給與自己的孩子。

我唯一剩下的就是認真研究一下中考、高考到底考什么,至少作為孩子的家長,自己研究一下十年之內本市考試卷子。

我是從外行人管內行人,到內行人管內行人。才明白很多事情。

孩子學習好壞,跟智力關系不大,大部分孩子的水平都很接近,只是大家路子不同。

到國外讀書,還是提前被名校錄取,這兩條路是大部分家庭無法做到的。

但是認真研究中考高考真題后,明白了,其實老百姓也可以努力成功的。方法如下:

語文,分現代文和文言文。文言文,我從小到大都沒學明白過?,F在的情況是,文言文的學習都是突擊方式,只通過教科書幾篇文章的學習,根本無法把文言文真正學通學透,沒有基礎,特別是高考都得靠懵了。還有我看了衡水高中,大家早晨背的很多都是文言文。教科書教得太淺,或者跟沒教一樣,高考考得那么專業,大家還必須用很短的時間成為考試高手,很難。大家就算是通過集中培訓得特殊方法去過關,想必很多人以后一輩子都不愛接觸文言文,因為學文言文的日子如夢魘一般,都是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我的體會是文言文跟英語一樣,從小學到高中都得按照古人的方式去學習,大量的背誦。而現在都是集中在高中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很難能學明白。

所以小學如果把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古文觀止都背完,然后古文觀止逐字逐句翻譯明白,才算過關。

我上高中那陣,語文老師出的文言文,永遠都不一樣,天天翻譯句子,所有內容一年就學一次。英語如果一天學一篇文章,一年到頭,跟沒學一樣,老師很水的劃過去,我們也是跟著蒙混過關,我考試都是一塌糊涂。我根本不知道考試考的是什么,還不如看日文呢,太多字不認識,看選擇答案,似曾相識就選了吧。我感覺現在學校體制還是這樣,文言文不能指望學校了。

但是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完全沒問題。首先是唐詩宋詞,每天上喜馬拉雅找領讀,當然如果家長也有時間有興趣也可以自己帶孩子讀。讀的內容,不是四書五經,而是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但是高考考的是對文章能不能讀明白,對儒家的經典,只蜻蜓點水明白大概意思就行,不用像古人那樣引經據典做文章。所以古文觀止是歷朝歷代最好的文章收錄,只把這些背完,唐詩三百宋詞三百背到二年級結束,就差不多了,古文觀止一共220篇左右的文章,從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差不多背完,六年級每個字每個字的翻譯,這樣小學的畢業文言文水平可以享用一生了。

現代文學習,還是循循善誘,先問孩子最喜歡什么書,然后買帶拼音的。每天可以讀的不多,但是只要讀了,就有收獲。等孩子閱讀水平提升了,如果未來高考選課選歷史的話,小學就要布局,把豆瓣或者知乎評分高的歷史書都買下來,國內外歷史走一邊,再看看紀錄片,小學畢業,初高中歷史、現代文閱讀就打好基礎了。當然想要孩子大學學文學,我覺得大學文學系的書籍太多,其實小學初中就可以上知乎看中文系的書單,買來看完,做一下文學基礎。

政治和歷史是有連帶關系的,很多制度的產生是有歷史原因,想研究政治深刻點,再把相關書籍看看讀讀,對政治還是有幫助的。特別是黨史,很重要,初中高中大學都用得上。黨史跟政治還關鍵很深。所以學好歷史一石好幾鳥。

語文就應該有這樣格局去學習,才會有大的收獲,不一定是為了應付中考高考,其實對整個人生意義重大,至少在小學初中讀完大學文學上百本上千本的文學書,或者把豆瓣評分高的中外歷史書籍都看完,格局心態認識世界都不一樣了。這時孩子已經真正踏上知識分子的征程了。

英語,我覺得,還是一句話,學原理、讀原著。從90年代的徐國章英語,到現在的牛津、劍橋、各種少兒、各種外教、各種繪本,聽到各種宣傳讓人應接不暇,無從下手。但是作為普通老百姓一員,我也認真細致的研究了一下自己,那就是我從小學習英語,到大學英語四級剛剛及格,我的英語好尷尬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真的還是個英語文盲。只會個你好再見,你從哪國來,你叫什么名字...以至于現在我必須從新審視一下該怎么教自己孩子英語。別指望學校了,那都知道英語,孩子趁早。所以為了不走我的老路,為了真正把英語學明白,我選擇了只讓孩子背新概念23。

說到英語,中國人特別喜歡口語好的,特別是中文的兒化音,可以秒殺日本人韓國人,還有中文四個聲調,學習英語不再話下,所以中國人學英語,發音特別容易學。但是口語是很重要,卻不是必要的。

這是因為環境。就像你學了一口京腔,但是到東北家鄉呆上幾年,一出口還是濃濃的鄉村愛情味道。普通家庭無法為孩子做到語言環境,有錢人可以送孩子出國學外語,但是老百姓還得老老實實在家待著。

但其實英語口語發音真的那么重要嗎?韓國人,日本人兒化音發出不來,那個英語說的,美國人也能聽懂;印度人口語更糟糕,美國人照樣能明白。反之一樣,外國人用清爽的一個聲調說中文,慢點說吐字清楚,我們也能明白。所以口語如果是為了應試,普通家庭,開銷一般的,真沒必要特意花重金去學習。

那普通家庭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就是中考高考。但是如果單單是學語法,就又走到英語學習的盲區,就跟文言文一個道理,通過技巧考試,最后也是機械性、公理性的背誦,雖然僥幸過關,但是說實話,你還是糊弄自己,只要英語一放下幾年,全忘。

迷口語,專語法都是不可取的,浪費時間。

所以作為老百姓,英語學習,貴精不貴多。

新概念23的優越性,非常多,背完幾乎閱讀理解、英語作文都不在話下。我說的背是能背寫下來。用小學6年加初中3年的精力去背誦,然后今生英語學習任務大事了畢。大學六級背背單詞努努力,所有中考高考英語都是易如反掌。就怕紛繁雜亂,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通。就跟我高中學文言文似的,每天一篇文章,感覺美滋滋的,最后熊瞎子掰苞米,竹籃打水一場空。一篇文章不讀上百遍上千遍怎么才能背會,什么文章值得你去這么投入,只有為了應試而生的經典,才值得。所以小學背完新概念2,中考是沒問題了。初中再背完新概念3,高考是有基礎了。

上高中,有新概念23做基礎,高一就刷真題,進入總復習。高考英語必處好成績。

數學的學習,需要用超越的眼光去看。如果沒有小學奧數,小學數學二年級就可以畢業了?,F在幼兒園可以教孩子學完十以內加減法,這就夠用了。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半年學完小九九,加減乘除就完成了,小學下半年學完分數加減,小數加減完全可以。小學二年級,家長可以完全教孩子直接學習初中的數學。為什么這么說?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非常在乎小學數學分數的,但那個分數很具有欺騙性。如果把數學每個知識點展開,我們會發現,初中數學的知識點很多,比方說一元一次方程,x的加減乘除,加上分數運算,每一步都是一個新的知識點,還有幾何圖形,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等。而小學數學,知識點就是加減乘除和分數,小數。初中知識內容很多,但是中考的題目,有基礎題、中檔題、難度題,所以又是個在短時間內速成的數學,想學好也是應付考試。

數學跟英語、文言文一樣,每天一點點提升,很容易,很舒服,最后很好學。為什么小學六年要么是簡單的知識反復練習,要么就是中考高考不考的奧數,深入學習,怎么大家就是不把初中知識一點點灌輸,而是一到初中來個大灌血,短時間內又是大量基礎知識點灌輸,又是做題提升,孩子累得要死。

最后輕易的衡量孩子的智商,這些評價對孩子都是很殘酷的。他會誤導孩子對自己的看法,而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什么不學神童考高分的段子,成了成績普通孩子羨慕仰慕的明星段子。

但是當我有孩子的時候,我的看法變了,我帶孩子的時候,我總感覺自己孩子是天之驕子,不是凡人,但是給他換幾年尿不濕之后,我明白了,兒子也是生下來什么都不會,飯是一口一口喂,水是一口一口喝,自己的排泄物父母給整理,說話也是好幾年才會。

我明白了,原來什么神童都是這么過來的吧。

神童不會一出生就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全會,這邊吃奶,那邊說外語,爛抖的小手寫下公式文章?

我對現在什么別人家孩子的段子,不屑一顧。真的,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你別總憑空捏造出神話。咱們都唯物主義,也不是信什么神話故事。什么不學習,天天玩,考試考第一。我記得那次看b站,一個清華大學的博士講高考物理的時候,承認自己過去天天晚上不睡覺學習,上課睡覺不聽課,下課打球,跟同學吹自己不是凡人,到后來考試確實是第一,但他今天功成名就了,他再回憶自己的學習歷程,他很懊悔當初的舉動。我估計是他感受到了清華北大那種包容性,無論誰,在北大清華那個位置,高手都愿意跟你分享最新的成果,人也是受到環境影響,一想當初自己那種自私裝13的樣子,不免傷感萬分,所以他講課很誠懇。他承認自己是通過努力考上來的,很多同學口中的自己,都是自己刻意做出來得,欺騙了大家這么多年,他慚愧懊悔不已,今天終于把魔術騙計公之于眾,是為了良心上也過得去一些。

所以學習沒有神話故事,只有勵志故事。神話故事是編出來的,沒學明白的人用他自我欺騙,自我安慰的。

然后我們論證第二個問題,那個百度新聞總刷新就會有的段子,也是真人真事。就是講一個縣城很執著的男人,考了清華不去,非要去北大,后來又掛科,又考北大。他考了好多次,最后還是回他們縣城教書去了。具體情節大概有出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得,就是他第一次高考分數就能上???,400左右。

然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的成功靠重復!

初中高中那么短的時間,記憶性知識那么多,小學大家大量時間去學口語準備出國,在不就是學習奧數準備劍走偏鋒,提前高校入取,還有各種樂器各種運動,但是就是沒有上來就補習中考高考真題的。

中考高考真題?沒錯。十年內真題,很少有家長人從小學就開始研究?;蛘邠Q句話說,很多低年級的基礎就是為了早一天能看懂真題。然后反復真題學習,甚至十年真題看爛翻爛背爛。

有人反對超前學習,怕孩子智商受影響。我明白他們文章的意思是,所有科學知識都是發明創造。所以興趣很重要,要讓孩子玩中學習。孩子happy了,父母等某一天孩子突然對他們說自己對什么感興趣,父母看在眼里,欣喜若狂,緊緊抓住孩子的說起愛因斯坦,牛頓那些大科學家的動人故事,最后感覺自己的孩子就是真命天子,看著孩子一頭扎進自我實驗室,開啟天才加自我奮斗原創模式...這種隱隱約約的科幻故事,我看了很多,而且很多專家非常強烈反對超前學習,哪怕多學一點都是有傷害的,然后就是各大科學家故事,再加上現代醫學什么腦研究,最后論證超前學習對腦、身都有害,是最大的罪過。

我也無語了,學科學習,要么太猛,要么蜻蜓點水。家長腦子都搞亂掉了。

幸虧我是過來人,幸虧自己研究來研究去,明白了,專家寫的文章自己可能都不信,他們在大談特談理論同時,背后回家該雞娃牛娃還得繼續,那是海淀黃莊本色。寫文章是工作,家里孩子學習還得面對現實。

所以不超前學習,無法面對中考高考題。

而誰又有時間去反復背誦中高考真題,甚至研究發展規律。規律是靠上百次上千次的反復背誦,才能看明白的,打基礎那么多年,就靠初三高三一年就想取得好成績,有點危險。

小學學什么?

提前學完初中數學,初中物理,初中化學,時間非常夠用。

數學從小學二年級下半年開始做初中數學書上的例題,做最基礎的練習,每天都練習一點,很快孩子就學完初一上半年內容,我說的學完不是馬上可以做中考相關題了,那個基礎知識跟中考題沒什么關聯。

對,一點關系都沒有?;A知識,包括例題是告訴你游戲規則,但是游戲內容發展這么多年,已經非常變態了,內容是得重新學。

孩子就反復做例題,把做簡單題,做明白了也是一種收獲。

到這里很多文章就說,孩子超前學習不對,學完也沒用,確實如他們所說的就是學完例題沒用,考試題跟例題不一樣,考試題需要從零開始學習。所以很多人抨擊孩子提前學完,上課還是跟不上,不如現學現理解,我覺得這都是外行人說的瘋話。不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不能看出這里的問題,你例題學完,還有下一步:

買題典、題解,就是有解題思路的越厚越好的書,為什么越厚越好。題多呀!題多了,就像是游戲內容多了一樣,很有趣。我提倡不要原創,就是不要逼著孩子從小原創題的解法,費時費力。做題有前人的基礎,干嘛還要費那腦子啊,所以寫文章應該罵罵出題人的變態,那些搞出原創的外國科學家,肯定不如中國人這么刷題。所以不是中國人出不了諾貝爾獎,是中國人出題的豐厚度,不容得你有時間再去攀登更高峰。人精力時間有限,都在為考高分刷題。

然后刷題,我覺得不如反復看明白幾個磚頭大的解題集來的實在。就是幾本磚頭厚的題典,從掌握完基礎知識后,家長帶著孩子去理解,看個幾百遍,從看會,臨摹,到背會,背寫,再到多看多背寫,最后,你再面對考試題,有種似成相識燕歸來的感覺,特親切,下筆思路如泉涌。

不要什么錯題集一大推。市面上有現成的,你臨摹就ok。也別原創,一憋一晚,基礎知識會了,那些變態題,跟你去博取諾貝爾獎沒關系,你要向更高處拼搏,就別計較這些枝枝蔓蔓。

有時間寫錯題集,不如臨摹真題答案。

小學畢業初中數學物理化學幾個大部頭都搞明白了,上初一就開始買真題做真題,特別是初中語文英語真題,更要把答案背下來,背到初二,學理化加上自己自學的題典,備戰中考應該有把握了。十年真題真得反復個幾遍幾十遍。

到初三,再鞏固一下。

一共就是這些內容。

本站的圖片及內容來自于網絡文章,文章和圖片的版權歸作者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刪除,站長不對所涉及的版權問題負法律責任及后果?!?a href="http://www.kisrhpde.cn/zhishi/421514.html">小學生都怎么學的?】本文地址:http://www.kisrhpde.cn/zhishi/421514.html
好男人社区资源更新